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,同时,骨折也属于一种骨科疾病,一般来说,这种症状往往会多发于老人和儿童身上。
在临床上,骨折一般是指骨头或骨头结构,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症状,大多数情况下,人们出现的骨折现象,都只发生在一个部位,很少会出现多发性骨折的情况。
虽然骨折并非什么大问题,只要及时得到恰当的处理,就能够使骨头恢复到原来的样子,但部分骨折患者也依然会存在骨折后遗症的现象。比如,很多患者在骨折后,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是关节活动障碍,以及肌肉萎缩等多种症状。
那么,骨折后,肌肉出现萎缩究竟是什么情况呢?患者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?一起跟着宁波瑞合康复医院医师来了解一下吧!
一、骨折后为何会出现肌肉萎缩?
在临床上,肌肉萎缩一般被分为废弃性肌肉萎缩和损伤性肌肉萎缩两类,而大部分患者之所以容易在骨折后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,多半与其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不动或是没有做好术后的恢复训练有关。
一般来说,一个人若是长时间躺着不动,那么人体内的局部血液循环就容易受到阻碍,当血液循环受阻后,人体受损的肌肉就容易出现痉挛的情况。而对于骨折患者来说,若是在骨折后,没有及时做好相关的恢复训练,久而久之,骨骼受损部位的肌肉也可能会出现萎缩,而这种情况的肌肉萎缩,就属于废弃性肌肉萎缩,它主要是由于肌肉长期得不到活动,从而失去了肌肉本该有的作用而引起的萎缩症状。
而损伤性肌肉萎缩,其实就是人体在骨折时,可能会导致肌肉组织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,尤其是对于一些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来说,当神经信息传递受到阻碍时,患者的运动功能可能就会相应减弱,而这种情况下,要想让肌肉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和功能,就会显得比较棘手,而肌肉若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调理,那么也就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。
二、患者该如何应对骨折后肌肉萎缩的症状?
对于骨折患者来说,一般在骨折后的第二天就能够主动或被动地做一些训练。所以,骨折患者若是想要预防骨折后的肌肉萎缩,那么就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,进行一些可控范围内的训练活动。
尤其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,在骨折后,一定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关节活动,这样既能够增加骨折端的轴向压力,从而帮助消除骨折部位的肿胀,同时,这些恢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快骨折端的恢复速度,防治骨折处的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。
【骨质疏松的表现有哪些?】 | 【如何保护膝关节?】 |
【关节炎患者自己居家的训练】 | 【骨折了,这几个方面护理很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