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合小知识-糖尿病(三)
糖尿病人若长期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,可能引起并发症,包括影响眼睛视觉,产生白内障,严重则可能造成心脏病、中风、截肢和肾衰竭等。
1、眼部病变: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,大部分病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。常见的病变有虹膜炎、青光眼、白内障等。首先,糖尿病患者并发眼病则可以有棉絮状白斑的症状,也叫软性渗出,是因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局限性、缺血性坏死等逐渐被胶质组织所代替而形成的棉絮状白斑,呈灰白色或乳脂色。其次,硬性渗出斑也是糖尿病眼病的症状,患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白色、黄白色的斑点,大小类似于微血管瘤或小的点状出血,是水肿后神经组织分解产生的脂质堆积。再次,糖尿病眼病的症状还会有视网膜出血斑的症状,这种症状可以与视网膜血管瘤同时出现或前或后发生,多位于视网膜血管下,呈圆点状暗红斑,在糖尿病眼病严重时会有浅层条状或火焰状出血斑。最后、还有视网膜动脉的改变是晚期糖尿病眼病的症状,患者可见动脉小分支呈白线状且白线很细、色淡,常被周围新生血管所掩盖,这种末梢小动脉的改变,可能是糖尿病特异性的动脉改变。
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,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;如有视网膜病变,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,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。同时,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,降低血脂,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;而对于眼底发生中期改变的糖尿病人来说,应该积极进行治疗,尽可能保存现有的视力,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以阻止视网膜不健康血管的发生,防止视力进一步丧失。
2、糖尿病足: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,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、溃疡、肢端坏疽等病变,统称为糖尿病足。糖尿病患长期控制不良常会有脚部的感觉神经变迟钝和麻木的现象,例如踩到像图钉那么尖的东西,而不觉疼痛,也有患者冬天用热水带热敷,一直嫌不够热,结果把皮肤给烫伤还不知道。糖尿病患者出现脚干发痒其实是出现糖尿病足的前兆。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,俗称烂腿,是糖尿病慢性致残、致死的重要原因。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足部瘙痒的同时,伴随着走路间歇式疼痛,就应该尽早去医院做下肢彩超和肌电图检查,排查糖尿病足。糖尿病足病的发病主要病因是糖尿病患者血管栓塞,从而导致末梢神经病变,下肢动脉供血不足,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。足部瘙痒可因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引起,也可因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循坏障碍引起,这也是糖尿病患者为何会脚干发痒原因。
糖尿病患者应经常自查足部,若发生有水泡、皮裂、磨伤、胼胝、足癣、甲沟炎等任何微小的足部损伤和感染最好及时去医院治疗,不要随意自行处理,以免形成溃疡或坏疽。糖尿病患者趾甲不宜过长,以免损伤皮肤,要将趾甲剪平,不要修剪得太短,与皮肤边缘保持一定距离,并把边缘磨光滑。糖尿病患者平时要穿舒适的鞋子和袜子,避免穿硬底鞋、高跟鞋,袜子以棉质为主,保证平整、无褶皱,袜口不宜过紧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糖尿病患者休息时应将双脚抬高,促进静脉回流,有效防止代谢产物的蓄积。糖尿病患者适当按摩与活动下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神经功能,但不可过量活动,避免行走及站立过久等,以免增加足部负荷。每天用温水泡脚并按摩下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改善局部症状。糖尿病患者感知外界温度的能力下降,泡脚时要先试水的温度,或用温度计测量,以37℃为宜,避免因水温过高引发足部感染。泡脚过程中人体血液循环加快,时间过长容易影响心脏,而且血液流向下肢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感到头晕甚至昏厥,因此糖尿病患者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以15~30分钟为宜。患者如需使用中药泡脚,一般选用木盆或搪瓷盆,避免脚盆与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,影响药物的疗效。糖尿病患者泡脚后要注意保暖,待全身热度缓缓降低后才可结束,泡脚过程中出现胸闷、头晕的感觉,应暂时停止泡脚,马上躺下休息。糖尿病患者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,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,可能影响消化吸收,最好吃完饭过1~2小时后再泡脚,足部有感染或出血情况时禁止泡脚。
3、感染: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,同时高血糖状态也抑制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,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。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、呼吸道感染、皮肤感染等.
4、心脏病变: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~3倍,常见的有心脏扩大、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。
5、脑梗塞脑出血:这是糖尿病并发症中高危一种疾病,如果发现治疗不及时,病人会出现晕迷,休克,随便会出现生命危险。
6、神经病变:在高血糖状态下,神经细胞、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。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自发性刀割样和烧灼感疼痛、麻木感、感觉减退。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、肌萎缩,且是对称性的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、便秘、尿潴留、阳痿等。
糖尿病引起患者手脚和背部的疼痛是会达到让患者睡不着觉的程度。开始觉得只是手脚发麻,一段时间后从手脚的麻木逐渐发展到疼痛,后来还有烧灼一样的痛。慢慢地,背部出现放电样的疼痛,这大大的降低了广大有此疼痛症状患者们的生活质量。
7、贫血:糖尿病病人中如果有明显氮质血症的,那么可能有轻中度的贫血,用铁剂治疗无效。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,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,氮质血症有关。
8、低血糖
(1)机理 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。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。但如果运用不当,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,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。②如果病人因为各种原因食欲不好,或根本未进食,腹泻、呕吐不止,但还按照平时的水平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话,不但出现低血糖反应,严重者还可引起低血糖昏迷。
(2)识别低血糖症 ①心慌、冷汗、全身发抖。②异常空腹或饥饿感、恶心。③嗜睡、昏睡、头痛、精神不集中。
(3)识别低血糖昏迷 ①之前有心慌、冷汗、恶心的感觉,逐渐昏睡,呼之不应。②早晨起床时间,怎么也叫不醒,浑身发凉,可见出冷汗,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生命体征的不正常。③有糖尿病史,口服降糖药,近几天进食不正常,或腹泻,呕吐、感冒发烧,逐渐出现意识障碍、神志恍惚,发展为昏迷。
(4)治疗预防低血糖最常见的方式是携带糖块。在发生低血糖昏迷时,应立即补充葡萄糖。
9、酮症酸中毒: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、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时。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,脂肪分解加速,生成大量脂肪酸。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,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著升高,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,导致高酮体血症和尿酮体。
(1)酮症酸中毒机理:由于胰岛素不足,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减少,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快。酮体是脂肪分解后产生的物质,正常时在血液含量很少,几乎不被测出。当脂肪加快分解,血液中酮体大大增加,就叫做酮症。这时血液就会变成酸性,称作酮症酸中毒,严重者发生昏迷。
(2)表现①易在患各种感染时或突然中止糖尿病治疗时发生。②食欲减退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。③嗜睡、意识模糊、呼吸加深加快,呼气如烂苹果味,最后发生昏迷。④化验检查:血糖很高,血中出现酮体,血液变成酸性。
(3)治疗:酮症的首选药物为胰岛素。目前认为正确的饮食干预有助于预防和解除酮症。
10、性功能障碍:女生可能闭经,男性可能性无能。中老年一定要定期检查身体,特别是那些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及冠心病者,要尽早治疗,因为这些病最容易引起糖尿病的晚期病症的发生。
11、糖尿病肾病
糖尿病肾病病人早期一般无浮肿,小部分病人在降低血浆蛋白之前,会有轻度的浮肿,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克时,浮肿就会出现。明显的全身浮肿,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。
初期由于肾小球过滤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,尿液中只有少量的白蛋白出现,属于选择性蛋白尿,没有球蛋白增加,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。伴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,尿蛋白逐渐演变成重度蛋白尿,假如尿蛋白超过每天三克,就是预后不良的征兆。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,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。
当出现一些蛋白尿、眼睑浮肿、眼底病变的时候,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阶段。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病,病情就会逐渐恶化,随之而来的,还可能出现高血压、身体浮肿等症状。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衰竭或者尿毒症。通常I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会死于糖尿病肾病,所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比较轻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肾部的保护,有效的预防糖尿病肾病。不过大多数糖尿病肾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患者人群中,而且一般糖尿病病程比较长。糖尿病病史长达6到10年以上的并且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,排除其他的肾脏疾病便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。
糖尿病病人假如血糖控制不好,一旦发生肾脏损害,形成糖尿病肾病后,加之糖尿病肾病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少,且医学界目前有效治疗效果差,病情往往呈进行性发展,直到发展为尿毒症。得了尿毒症就意味着这辈子都要透析,即利用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,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,净化血液治疗疾病。这类患者每周一般要做1~2次透析,病况严重者还要更多次。普通血液透析约400元一次,就算一周一次一个月也要花1600元。
研究表明,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%~40%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。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,有40%~50%和70%~80%的患者并发该病。大约有10%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,而2%的患者将完全失明。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、10年、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%~40%、60%~70%和90%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~4倍,并且发病年龄提前。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,常导致足部溃疡,进而截肢。
从死因上看,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。其中,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,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%~80%。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%的死亡,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。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%~30%,发病年龄越小,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。